诗歌的形式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形美,二是技巧美。
汉字是方块字,码在一起本来就是很漂亮的,诗歌更是如此,你看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四行,八字,每句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多美啊。所以,闻一多才会提出诗歌的建筑美,就是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闻一多《死水》很整齐,但我们看不出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
整齐只是形式美的一方面,错落也可以形成形式美。古诗里面有长短错落之美,就是长短相济,如李白《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
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
宿空房,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萧萧暗雨打窗声。
七言为主,间以三言,长短有致,节奏变换,形成错落之美。
错落之美更多地表现在词上。我们来看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六个字,三个字,九个字,夹杂其中,节奏分明,非常合乐。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有五个字,六个字,两个字,节奏分明,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新诗中的形式之美不少。如宝塔诗:
梅
岁寒,傲蕊
腊月里,一枝梅
微隐自开,暗香有来
隆冬含枝俏,悄翘春快到
严霜风雪碧园,雅君淡雅芬芳
青白杏乌五福梅,冰清玉洁朵朵开
下面是湖北咸丰县的一首名为《万柳堤即景》的回文诗:
春城一色柳垂新,
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
新垂柳色一城春。
我们可以说这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文字能玩成这样不很有趣吗?新诗中戴望舒的《烦忧》很有名,这首诗的形式之美令人迷醉: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以这种特别的格式,把内心回环不止的莫名烦忧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痴迷这首诗而心摇神荡。
至于诗歌技巧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颖的构思。诗歌最忌平庸,不仅语言不能平庸,而且构思要避免平庸,诗人写诗需要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如唐代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前两句写反常行为,后两句写正常心理。正常心理驱动产生反常行为。反常行为的产生显示心理能量的巨大,思念之切,春怨之深。
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失去朋友的悲痛并不直写,偏言纪叟在黄泉下没有李白买酒,多么沉痛。李白为知己自不多言,而知己之物化在李白内心引起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此即构思之巧。
二是普遍的象征。黄巢《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是真写菊花,而是通过写菊花表达这个草莽英雄的满腹不平。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在这里,石灰只是个象征物,寄托诗人视死如归的勇气。
所以,古代咏物抒怀的诗歌特别多,香草美人喻君子,松竹梅兰象征高洁。现代新诗亦有大量象征手法。艾青《礁石》以礁石自况,写自己历经劫难仍顽强不息傲然站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三是恰当的用典。在古典诗词中,用典非常普遍,要是不懂其中典故,就会读不懂,也就不能欣赏这首诗的好处。比如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要是不知道里面用了什么典故,就读不懂。
欣赏中国诗歌不需要有太多理论,关键是多读诗,读多了,感觉就有了。有了诗歌的感觉,你就能与世俗保持一定距离,人就能活得更加纯净。
筱铀坚持原创,感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