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不适意

钱钟书先生在其小说《围城》里有这样的句子,“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个“围城理论”通常被人们拿来说婚姻,在我看来,说此理论统摄人生,涵盖人生诸事似乎更好。无独有偶,米兰·昆德拉也说“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人生处处不适意,时时刻刻不知怎么办才好。对于这种印象的加深,源于前阵子读的一首小词《采桑子》(欧阳修)。请允许我把原文抄在下面。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读 句“群芳过后西湖好”就产生了疑问,按常理推断,繁花似锦的时候不更该是西湖最美的时候吗?第二句“狼籍残红”承上句“群芳过后”,进一步强化这一疑问。暮春时分,群芳纷纷离枝,残红坠地,一片狼藉,对此情景,佳人怜香,看到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念及自己美好的青春竟也似这般消逝,这时的正常反应该是佳人伤春才对。岔开一笔,为什么是“佳人”而非欧阳修自己呢?这就涉及到词的传统问题了,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早兴起于勾栏瓦舍。词即为歌词,最初的内容都是民间的、俚俗的,女性口吻的。后来,文人插手词的创作,保留了词最初入乐、女性口吻这两个特点。欧阳修这首小词也不例外,仍是代女性发声。

接着分析词句,上两句内容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状况,即女主人公在不该称赞西湖的时节去赞美西湖美景,并且将“狼籍残红”当作“西湖好”的表现。紧接第三句“飞絮濛濛”就更不能让人理解了,空中飘散的柳絮在诗人笔下通常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今天我们还说“水性杨花”呢!前三句是将女主人公情绪当中的反常步步推进,不断深化,令人起疑,不知何故。再看第四句“垂柳阑干尽日风”,这一句算是貌似是有了一点“好”的意思,杨柳依依,随轻柔的春风摇曳,非常柔美。读完上阕的感受是反常、疑惑、结构不稳。反常疑惑的是,说“西湖好”,偏偏是在“群芳过后”“狼籍残红”“飞絮濛濛”的时候;结构不稳,是说“西湖好”,却只有末一句“垂柳阑干尽日风”写得貌似才是美景。

再看下阕。 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在我看来,这句正是在回答读者对上阕感受反常的疑惑。“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原来,女主人公并非真心觉得“群芳过后西湖好”,而是因为群芳斗艳的时候看花人太多,她讨厌的是热闹,她怕的是人多,因为越是人多,越是热闹,越衬托了自己的孤独、寂寞,所以才说“群芳过后西湖好”。当然,她也不是真心欣赏“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只是人群散后她能享受一些宁静罢了。但是很快,群芳过后宁静的西湖又变得不好了。第二句“始觉春空”,游人散了,春花谢了,“始觉春空”,实是心空。原来热闹时不能融入其中,宁静时又难以平静。可气的是,薄暮时分,天空下起绵绵细雨。在经历了游人如织到始觉春空仍不能适意后,女主人公准备“垂下帘栊”,将一切关在窗外。更可气的是,就在此一瞬间,一双燕字在细雨中飞来。说更可气是因为看到“双燕”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孤独、无聊、无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燕归人未归”。

说到这里,再回应一下上阕 一句“垂柳阑干尽日风”,前文说此一句景物描写貌似是在回应“西湖好”,之所以说貌似,是因为这句背后寄托的还是孤独、寂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美景来衬愁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么看来,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作品。上阕中“西湖好”,实则并不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实则是呼应下阕的“始觉春空”,表现的是女子的处处不适意。群芳斗艳时,游人如织,笙歌宴饮,于我何涉?群芳过后,笙歌散尽,更是形单影只,孤独无聊。

,回到作者欧阳修,作为士大夫,文坛 ,创作这么一首词用意何在?我也不去考证创作背景、写作时间了,在我看来,这种跟作者生平、创作时间生拉硬扯的联系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不相干的相干着。欧阳修是不是借助这首小词来观照人生处处不适意的尴尬境遇呢?是不是也与千年之后钱钟书的“围城理论”和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之间构成遥远的回应呢?

欢迎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zz/213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