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杭州日报」西湖的景致是恬静优美的“柳浪闻莺”,却是十景中最富有“动感”的一景:柳条风摆成浪,黄莺啼声婉转视觉的动感加上听觉的动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迎面扑来!杭州的树,城区以梧桐树居多,而在西湖边,柳树最为常见。自古以来西湖边就多植有柳树,从今天的涌金门到六公园附近的钱塘门,曾经沿湖遍植垂柳,古称“柳洲”,春天的西湖边,也处处都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为何独有这块区域被称为“柳浪闻莺”呢?柳浪闻莺的位置,大致是从古涌金门到古清波门一带。五代时期,吴越国主钱镠定都杭州,当时他的宫苑在城南凤凰山钱王对西湖喜欢得不得了就在西湖边建造了一座寺庙,名叫“灵芝寺”大宋南渡之后,皇室在西湖营造了许多御花园南山一线有聚景、真珠,北山一线有集芳、延祥。据说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家园林“聚景园”。《西湖情趣图》描绘了聚景园的景色园内花红柳绿,楼阁掩映园中两座桥,分别是柳浪桥和学士桥“柳浪闻莺”因之得名。聚景园内曾亭台楼阁遍布面积之大囊括了湖中大片水面但是好景不长,经历了赵构、赵昚、赵惇这三代皇帝之后,宋宁宗赵扩不太喜欢来聚景园于是御花园就在闲置中渐渐冷落荒芜,建筑破败失修。最后在蒙古铁蹄之下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有人说,景点中的“柳”字其实也指“细柳营”在南宋皇城,兵营就设立在柳浪闻莺一带《咸淳临安志》里的《京城图》显示,涌金门一带确实有军队驻扎。因为太上皇赵构很喜欢到聚景园游玩,赏梅赏月,对酒吟诗为了保护赵构的安全,在聚景园南侧的湖边,专门驻守了一支水军,名叫虎翼营。当然,那时候主要的重兵还是在城墙之内而聚景园已经是在城外湖边了所以“柳”字并不代表“细柳营”哦。到明代中叶,柳浪闻莺就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新中国建立前,柳浪闻莺早已残破不堪。据记载,当时园内留存下来的树木只有两棵:一棵是在鸽亭两侧的沙朴,一棵是钱王祠门外的三角枫。盛世方有盛景今天的柳浪闻莺又恢复了往日风采今天的百姓有福气可以随意徜徉在曾经皇帝的御花园里了编辑王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