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临道如丝复如织,东风唤起慵无力。
如询底事罢垂眉,除外章台旧相识。
诗家清景在新春,柳色才黄半未匀。在古诗文中,柳是被偏爱的对象。至于原因有三:
第一、柳是“留”的谐音。临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折柳寄别由来已久。
第二、柳能和水、能和女人联系到一块。女人当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了;水呢,文人对水的理解非常深刻,或者说水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但是一两千字写不清楚,我不想写了。
这个说法虽然牵强,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咱们用商业中的5why来刨根问底一下:
为什么柳树随处可见?
因为种植得多。
为什么种植得多?
因为观赏性高。
为什么观赏性高?
因为像女人……(这是杨广说的)
为什么像女人?像女人的头发吗?
非也,神似。其依依袅袅之态。
特别说明一下,我今天所说的柳,包括古诗文里边的柳,还有杨广在大运河边栽的柳都是指杨柳。
杨柳就是垂柳。
在诗文里杨也是垂柳;柳也是垂柳。其它柳不带它玩。
现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呢,杨是杨,柳是柳。柳还不一定就是垂柳。
如果你也是诗词爱好者,这点不能不知道。
第三、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是春回大地的标志之一。春天好呀,写诗都喜欢写春天,当然就避不开杨柳了。
说起关于杨柳的诗词最早的应该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今天,我们特别来看一下有点渣的《章台柳》
《章台柳·寄柳氏》
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杨柳枝》
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是一组对答的寄词。从我们现在观望的角度来看,韩翃这词写得有点渣。但是这里边有两段诗坛佳话,再怎么渣都不影响它流传千古。
第一是韩翃的朋友大方的把柳氏送给了韩翃。
第二是离散多年韩翃和柳氏终得破镜重圆。
这组词就是重逢前夕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