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宋开宝五年(年)置罗城县。传说因四周群峰环绕,罗列如城而得名;又传因县城建于先之罗义村,遂定名罗城。
凤凰山,紧倚罗城县城之北,东西横亘,海拔米,为罗城的护城山。据旧县志载“山因势,头高而尾略低,其形如凤,故名“凤凰山’,山下之县城四周呈长方形,酷似一书,古称为‘丹凤衔书’,乃县治老八景之一”,今县城的发展,凤凰山四周都建设了众多楼宇,已经看不到县城呈长方形状。又史有记录,明洪武二年(年),复置罗城县,并建衙署于凤凰山麓,历经清朝、民国。于*族弟于涛在罗城任县尉时的诗句“屋后青山舞凤凰”,把县衙临凤凰山的景况描写得活灵活现。明洪武三年(年),罗城始建学宫,兴学馆,传播文化,明末迁至城内东北隅,后烬于烟火。凤凰山,风景佳丽,钟灵毓秀,自古以来,远近闻名,更因其与罗城的*治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成为罗城人民引以为豪的“灵山”。
来到山脚,沿罗城公园而上,两株五人合抱、华盖弥展的大叶古榕,甚为夺目,漫步石径,古树参天,清风习习,不啻置身于翡翠世界。古榕之下,就是现在罗城人民为纪念“一代廉吏”于*而立的大理石雕像。于*(-),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方山县)人,他一生*绩斐然,三次被举“卓异”(清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优秀官员),曾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两江总督,是享誉全国的封疆大吏。康熙帝将其奉为廉洁奉公的典范,时时砥砺大臣们向他学习,赞许:“若臣俱学*,天下何为不治,*乃天下第一廉吏也。”于*病逝后,康熙帝遂饬谥号清端(在清代七百名吏中,仅有两人获清端称号),加赐太子太保。这位当时*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是从就任广西罗城县令起开始他的仕宦生涯。于*在罗城7年保境安民,革除弊*,减轻税负,劝教兴学,移风易俗,经过几年的整治,罗城逐渐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被誉为广西为*楷模,于*也因治罗功著被广西巡抚举荐为“卓异”,次年擢升四川合州知州。在罗城任上,于*与罗城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备受百姓爱戴,离开罗城17年后,康熙二十三年(年),当他在两江总督任上“遭疾端坐而逝”的噩耗传出后,罗城*民长巷当哭,万分悲痛,当地人民在凤凰山修建了于公祠及塑像,表示对他的尊敬与怀念,还把记录他出生入死,治理罗城之事迹《治罗自纪并贻友人荆雪涛书》刻石立碑,可惜祠、像、碑早已被毁,荡然无存。“一代廉吏传千古,遗爱甘棠百姓中”。于*的事迹至今在其故治仍传为美谈。现在这尊雕像,是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周年县庆时,后人思贤而塑,像高4.6米,重10余吨,于公身披斗篷,右手扶杖,驻步远眺,神情坚毅凝重,栩栩如生,似其心忧罗城各族民众的衣食冷暖,又似深思整治罗城的计略,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这里已成为人民瞻仰先贤,廉*励志,观光赏景的胜地。
离像前行,一座赤柱朱门的庙宇掩映在古榕下,“多吉寺”三字,赫然照目。此寺建于明宣德三年(年),其间历经清康熙四十年(年)和乾隆年间不断重新扩建,曾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为主体的古寺建筑群,庄严而有序地叠建于参天古树林中,气势恢宏,声名远播,是当时广西地区较负盛名的佛教丛林之一。其殿宇建筑设计之巧,众神塑像艺术之精,为罗城古寺开元、各贲、方广诸寺之冠。古刹多吉寺,历经近年的兴衰,原有的风貌早已不在。但依稀可见古寺庙残存的地基、莲花座、石柱座、乾隆年间重建时的捐银功德碑等古迹,年,在自治县*委、*府的支持帮助下,在原址重建了现在的大雄宝殿、山门及厢房,殿中诸仙神分列两廊,或盘腿合掌,或仰首斜卧,或拾花微笑,或跨霓乘龙、怒者笑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时佳节,各方信士檀越,扶老携幼,至此朝山拜佛,许愿还神,禅林中香烟缭绕,钟鼓之声不绝于耳,“最钟惊飞鸟”之景又现矣。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多吉寺住持介绍,现凤凰山主峰峭壁下,自然显现出堪称天下第的“佛”字,此字宽约50米,高约70米,为凤凰山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更让观光览胜者勾起对凤凰山与佛缘的无限遐想。
沿径斜上,穿行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树林里,听鸟鸣虫啁,行至疲乏,依次可在山间的竹音亭、望江亭歇憩少顷。欣赏与山相映的西江风光,两岸垂柳依依,竹风阵阵,若是月夜,还可一睹“西江印月”之景观。偶有民间山歌,芳桂丛中唱凤凰,击节和声,令人心旷神怡。在山的南面半山腰上有“凤凰岩”和“飞鼠岩”两岩口,飞鼠岩在凤凰岩右下角,两岩口成上下斜排,相距尺余,岩虽不大不深,但也别有洞天,不失别致。年秋,有县邑探古访幽者在凤凰岩内发现明代摩崖石刻,全文如下:
凤凰山
有虞仪庭,成周歧鸣
千秋万载,仅兮鸣兮。
于我
大明
万历乙酉粤东人心南可
此摩崖石刻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石刻字体为柳体空心字。根据民国二十四年(年)《罗城县志》之《名宦》编记载,文中作者心南可,即为明万历年间罗城县令广东澄海人张志可(字廷时,号心南),尽管他来自繁华的南海之滨,远赴当时穷乡僻壤、土蛮未化的罗城为官,但他却能“莅罗城任初,下车省民疾苦,革除陋规十余条…...重民事,尊崇学校……去之日.百姓立碑纪功德焉”。据此可知张志可乃一清官也。他到罗城后从*之余,亦被当地的奇山秀水、纯朴民风所感染,闲暇时在当地友人引领下同登凤凰山,为凤凰山的雄浑秀灵面折服,为抒其眷恋祈福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一方百姓,他化用前人的语意典章,巧妙地把凤凰山秀美的景物刻画其上,将之比作东都洛邑,借此赞美之,同时还预祝凤凰山永远毓秀钟灵。
登临山顶,县城尽收眼底,观景睹物,怀古思今。“蔟蔟奇峰列画屏,万山遥护一城青。”这是于涛写意罗城景物的又一诗作,客观描述了罗城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县城四周皆山,峰峦各异,林壑幽郁,既深且秀。如今的山城不仅更青了,凤凰山下已是一座楼厦栉比、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县城,与于公笔下“黄茅直抵城下”的境况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罗城自古文章秀,丹风衔书美名扬。罗城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有歌仙刘三姐,也是“一代廉吏”于*的初仕之地;素以“三尖”(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文化遐迩闻名的罗城,不仅为仫佬族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人有人格,山有山的风格,沧海桑田,凤凰山无语,也许沉默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包容,体现着一种博大的胸襟。观凤凰山形,它单独面立,不卑不亢,看似普通,似无独特,却能给凡夫以慰藉,给智者以启迪,正如仫佬族诗人在赞美凤凰山时所云:“参天拔地傲苍穹,十万大山我一峰。不与桂林争独秀,蓬蒿亦自有高凤”。
十一长假将至,就近者不枉迈步高登“丹凤”,赏其美景。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