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采桑子》十首是欧阳修生命 一年所创作的,可谓压卷之作。作曲家王嘉实选择其中三首为之谱曲。他谱曲的三首《采桑子》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中国音乐学院杨曙光教授的演唱与谱曲可谓珠联璧合。现将三首歌曲推荐给大家。同时,我们还配发了王嘉实撰写的“创作札记”(节选),此文涉猎广泛,贯通古今,令人回味。
撒落在夕阳余晖中的珍珠
——为欧阳修《采桑子》谱曲札记
(节选)
王嘉实
欧阳修的退休生活短暂,他朝思暮想的归隐散淡的好日子,仅享受了一年光景就去世了,令人欷歔不已!
《采桑子十首》是欧阳修退休于颍州(今阜阳市)之后,他生命 的一年所作。通观十首词作,让我惊叹的是其中丝毫没有精神颓唐,垂垂老矣之迹象。相反,却是智慧充盈,诗意盎然,湖光水色,游兴十足。尤其是这些作品创作于他辞官归隐之初,面对人生跌宕,沧桑剧变,他岂能无感?以欧阳文忠公一生的*绩和文名,相信他生前也自知可以青史留名了。但是,他谦和淡泊无一丝居功自傲的气焰,其词雅而不繁,无半点卖弄虚夸之处。他以圆熟的*治智慧和高超的文学手法,使作品冲淡平和,雅趣横生。他擅于写景,在他的千古名作《醉翁亭记》中,挥洒得酣畅淋漓。他的诗词亦如此,写景如身临其境,状物每栩栩如生。
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惯看世态炎凉,他必然对人生无常时时有感。但是,他悲而不怨,哀而不伤,深藏不露,温润醇厚。这些特点都凸显在《采桑子十首》中。读者如联系作者所处的时间节点来分析和欣赏,会有更多的感悟。人若真能做到绚丽至极趋于平淡实属难得。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正如撒落在夕阳余晖中的珍珠,蕴含太阳的所有热量,却没有灼烫;吸纳自然的一切色彩,却极尽简约。
欧阳修《采桑子十首》主要是描写颍州西湖的景色。他依托颍州西湖的美景,极尽泼墨工笔之能事,将一幅幅山水画用文字呈现了出来。虽然词中多是流连忘情于湖光水色的描写,但是对人生的感叹和无奈也以优雅巧妙的笔触镶嵌在其中,我把这一类富有人生哲理的词作为 。如《采桑子十首》之四“群芳过后西湖好”,其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在我看来就是含着泪水的笑。“始觉春空”有顿感一切皆空的落寞。“双燕归来细雨中”也是归田隐退的心境,其中既有风雨兼程的艰辛,又有安然归来的温馨,亦如幻灭中燃起的希冀。欧阳修从高官盛誉之位退隐颍州,表面看是粗安,内心的落差却是不可避免。他善于把人生悲苦的一面用委婉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是他的极高明之处。 历史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对“群芳过后西湖好”的评价颇高,他说欧阳修仅凭这一首词就足矣是唐宋八大家了。陈寅恪先生的评价当初我并不知道,在此之前我已选“群芳过后西湖好”作为组曲的 首,并完成了谱曲。过后看到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甚慰吾心!
《采桑子十首》之五“何人解赏西湖好”,风格清丽淡雅,颇似素描,我尤其喜欢这一首,将其列为组曲的第二首。我觉得词贵淡雅朴拙,直抒胸臆,而忌做作强说。如词的上片:“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词句高度凝练简洁,内涵却风光无限。如下片:“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字词简浅却诗意悠长,这才是大家手笔!
晚唐的文人词形成了以男欢女爱,别愁离绪为主的格调。五代以下淫词艳语遂成风气,因此将词归于“艳科”一类。汪莘在《方壶词自序》中对唐宋以来词风的评说是:“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词至北宋欧阳修风气大变,去陈词滥调,焕然一新。并突破“艳科”之藩篱,面对广阔的现实,汲取民歌民谣的风采,开辟了宋词的新风尚。尤其是《采桑子十首》,从内容上完全摒弃男女情愁,转而面对大自然,趁游兴而沐清风,临曲水而咏春意。陈寅恪先生指出:“欧阳修工于静景,《采桑子十首》可谓其晚年一大力作。”我认为欧阳修所创立的词风,对千年之后的中国新诗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欧阳修《采桑子十首》的前九首都是写景,只有 一首是抒情感怀。我也非常喜欢这一首,选做组曲的第三首。这一首只在首句提到西湖,后边就没有再写西湖了,完全是人生的感慨:“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词的上片把自己跟颍州西湖的历史渊源,连同二十年来宦海沉浮的感慨都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写这首词的二十年前欧阳修曾知颍州。我想,“来拥朱轮”不仅仅是指知府所乘坐的朱轮车,还能联想到当年在颍西湖上富贵人所乘坐的彩绘大船。可以想见,在每一个蓝天白云的春日,欧阳修乘大彩船畅游湖上的惬意。在“为爱西湖”,“来拥朱轮”的人生得意时突然一笔带出“富贵浮云”的感叹,这一笔可谓举重若轻,意味深长。紧接“俯仰流年二十春”,俯仰亦如沉浮,在这二十年当中,欧阳修屡遭贬谪,几起几落,看淡人生的荣华富贵。二十年后再回颍州,重游西湖,已是归隐之人了。因此,感慨系之:“归来恰似辽东鹤。”下片在“城郭人民,满目皆新”的不胜感慨之后,逼出了 的叹息:“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一结句可谓千古浩叹!当年身为颍州知府的欧阳修,如今归来却形同陌路无人识,既往已成烟云,似是而非,一切都随时光而去。即使贵为帝王,在岁月的流逝中又能奈之若何?!如果将《采桑子十首》比成一桌盛宴,第十首就是 一道菜,是在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本就是一场聚散!
为古诗词谱曲,在韵味上不应离开戏曲的神韵,在情境上当努力探索时代的特征。这次选择欧阳修《采桑子十首》中的三首来谱曲,尝试用三方法谱曲,即:大变化、小变化和基本不变。如“群芳过后西湖好”,这一首的写法就是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在音乐语言上突破调式音乐的局限,采用色彩变化性多的大小调体系。如“狼藉残红,飞絮濛濛”这两句在同一个动机上,却以同名大小调来取得对比。这种手法虽然很西化,但是由于旋律保持了五声音阶特色的宫大调,不但不觉得突兀,反而因若即若离的朦胧感,而深化了意境。技法应该为艺术所用,宜简不宜滥。
词的下片“垂柳栏杆尽日风”转到属调上,用了大调的主干音,明朗舒畅,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到“笙歌散尽游人去”一句,旋律低徊,感慨万千。为了强调“游人去”的深层含义,乐句在不同高度模进重复。演唱上应借鉴戏曲中类似甩腔的唱法,把人生中百般无奈的感叹表现出来。词的结句“垂下帘栊,始觉春空”,在旋律上是两个相同的重复句,如两声叹息,意兴阑珊。“双燕归来”这一句是诗眼,因此反复渲染其意境,同时再现了乐曲开始的动机和大小调交替的元素,明暗色彩的变幻,如同无望当中又有希望;眼前虽已暮色暗淡,可是天边还有一线明光。 的结句“细雨中”是从极深极弱处发出的长长的叹息:情到此处已是泪眼迷蒙。 一个长音的调性呈现出不确定性,是对茫茫思绪的刻画。
歌唱家?
杨曙光
?作曲家
王嘉实
为古诗词谱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长期深入的探索。古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样优雅的文辞上萌发出的旋律、和声、配器等音乐元素,都会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在音乐创作上,首要的是对诗意的发掘,对风格的把控。在作曲技法上不是越复杂越好,或者越离谱越新。繁简难易,取法自然,合适就好。如同人体和营养的关系,不是营养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为妙。
本期撰稿人|王嘉实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好书推荐
家藏文库
《欧阳修词选》
[宋]欧阳修著
李之亮注析
中州古籍出版社
定价:27.00元
其他相关链接
1.走起,和欧阳修一起优雅避暑
2.趣味国学|文当戒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