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雄安新区成立五周年之际,本版推出作家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平凡与奇迹》,以飨读者。平凡与奇迹(盛世华光)纪红建《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4月02日第07版)惊蛰时节,华北大地万物复苏,麦苗开始从沉睡中苏醒,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从长沙南站启程,G复兴号风驰电掣地将我带到位于京津保腹地的河北雄安新区。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但自从5年前这里设立新区后,便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这片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与奇迹。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建筑正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正通向未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已经建成的规划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汉唐风格的新中式建筑,它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面向未来。新区正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迹,历史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更凝聚着数以十万计的平凡建设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一年4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加完班回到宿舍的燕占宽又像往常那样跟媳妇王桂杰打起视频。“你发的工地塔吊照片,特别是晚上塔吊上还有不同的灯光,既漂亮又壮观,我寻思着去雄安干活。”王桂杰说。“你怎么会想着到雄安来呢。”燕占宽觉得有些意外,“那不行,两口子在一起干活怪不好意思的。”“你不老说雄安这好那好的吗,我也听人家说雄安可了不得。”王桂杰说,“工地上有没有夫妻一起干活的?”“那倒有。”燕占宽说,“但雄安工地工期紧、任务重,怪辛苦的。”“农村人还怕吃苦?”王桂杰反问道。燕占宽最终执拗不过媳妇,征得公司同意后,他便乘火车回到老家把她接到雄安,雄安工地又多了一对“夫妻档”。燕占宽今年58岁,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人。个头高大的他当过兵,退伍后一直当泥瓦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都干过。他是年9月28日来到雄安的。王桂杰今年55岁,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把孙子带到上小学后就有时间出来干活了。在新区容西片区E标段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现场见到他们两口子时,他们正在忙着房屋二次结构的施工。什么是二次结构?燕占宽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给我介绍说,就是房屋主体建完后砌砖分房间。我又问王桂杰在工地上主要做些什么。她擦去脸上的汗水,微笑着说,搬砖和灰,清理垃圾,放线,什么都干。他们不仅工期紧、任务重,要求更高。公司与公司之间比着干,班组与班组之间比着干,工友与工友之间比着干,争先恐后。公司的质检人员和设备配备特别齐,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他们都知道,建设雄安是千年大计,是国家大事,要对历史负责。虽然累,但他们心情舒畅。板房宿舍都装了空调,24小时有热水,还有专人打扫卫生。下班回到宿舍,楼上楼下,屋内屋外,干干净净。为了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还建有篮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等。最称心的是吃饭,虽然买饭时排成了一条长龙,但没挤的也没有闹的,大家规规矩矩,安安静静。食堂饭菜荤素搭配得比较全面,丰富多样。一周做一次核酸,近期一周做两次。燕占宽说,他已经58岁了,按国家规定,只能干两年了。雄安建起来后一定挺漂亮,将来也会是一线城市,他觉得挺自豪,因为他在雄安干了几年,为雄安的建设流过汗。在新区容西片区E标段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现场,我还见到了忙碌的陶昌保和陶伟。他们是一对“父子兵”,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从事精装修工作。48岁的陶昌保从17岁开始就在老家农村学做木匠,后来他在北京做装修工作。年3月,有工友对他说,雄安需要木匠,去不去。听说是去雄安,他有些激动,马上说,去。来到这里他才发现,在这里干活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忙,连到白洋淀转一转的时间都没有。吊篮不够用,有电梯就坐电梯,没电梯就跑楼梯,一天到晚就是楼上楼下跑,最多的一天跑4万多步,平均每天要跑3万多步。陶昌保的儿子陶伟有些腼腆,我和陶昌保聊着天,他只顾埋头干活。陶昌保告诉我说,儿子跟着他学了6年木匠。儿子今年才25岁,能吃苦,活也干得不错,陶昌保只担心儿子整天跟着大老爷们在工地上干,找女朋友困难。“但雄安的建设又确实需要陶伟这样的年轻人呀!”陶昌保的内心充满着矛盾。本来还要听听师洪占师傅的故事,但他要急着打灰,要不然混凝土就凝固了,会造成浪费。我只好站在边上默默地看着他忙碌。他们都在忙碌,都在想着如何赶工期,尽快将安置房交付。他们的辛勤付出,正在为改善新区人民的居住条件、保障起步区和启动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路桥连接现在,也连接未来,它是城市的血管,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生命活力。新区容西市政工程一期四标段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建设者开着的挖机、铲车、吊车正在春风中你追我赶。在一段桥面上,桥涵九工班班长孙大红正指挥着工人和机械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今年46岁,老家湖北襄阳。最开始他是名跑运输的驾驶员,后来,他改行干建筑,做钢筋焊接。由于组织协调能力不错,渐渐地,他当上了班长,带起了队伍。“赶紧准备去雄安,抢工期,要迅速!”年7月12日,正带着队伍在江西工地忙碌的他突然接到公司领导的通知。他带的这个班组四十来个人,大部分来自湖北。他立即召集大家开动员会,家里有事抽不开身的,不愿意去北方的,可以不去。但四十来个人没有一个选择留下的。第二天,孙大红带着这支完整的队伍直奔雄安。一到雄安,看到像树林一样的塔吊,看到川流不息的大货车,看到成群结队的建设者,孙大红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很快,他们就被这里的建设热潮感染和融化,与其他建设者同频共振、齐心协力。刚到雄安那会儿,他们在容西片区给人行道铺砖,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地干。虽然这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却考验耐心。他们在路上不停地来回跑,脚底磨出水泡,但没有停工,没有叫苦。“不疼不累是假话,但不论是谁,只要来到雄安,一定会忘记疼痛和辛苦。”孙大红说。同样在四标段抢工期的张济盛,是名“80后”,来自重庆开州。他是附属七工班班长,全班有三十来个人,属于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的队伍。虽说是“附属工班”,但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的队伍,抢的都是急难险重的活儿。张济盛他们是年底投入到雄安怀抱的。他说,来到雄安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中国速度”,工友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日夜不停地与时间赛跑,新区也是一天一个样。有时几十家企业在一个工地施工,但施工程序混而不乱,规范有序。第二个感受便是这里建设的高标准,设施理念、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雄安的建设如火如荼,每天都是一个新的面貌,如果不努力工作、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他说,要高标准完成雄安建设,作为班长,他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每天晚上,他都要总结当天的工作,然后再分配第二天的工作,合理安排工人和机械。这些情况,他都会发到班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