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岸边垂柳改植月季”为什么引发争议?
——透过西湖垂柳谈西湖文化
近日,杭州再上头条,起因是西湖岸边的垂柳被改种成了月季,于是引发不少杭州市民的不满,纷纷口伐笔诛。
园林单位发文辩称改植月季花是因为垂柳残败、枯朽,而月季花妖艳欲滴、花期正盛,是对景观的改进。从完善景观的角度来看,此举似无不妥,甚至还是有为的做法。但为何“有为”还引来了讨伐,“有所作为”难道还错了不成?
分析对错还得从源头——西湖景观说起。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之所以闻名于世,正因为有西湖,而西湖作为杭州的IP,可想而知,西湖的景色一定很美,定然是湖水清澈、杨柳婀娜、风景秀丽。但客观来说,世界上比西湖更美的自然景观一定不少,一定存在水比西湖更清、垂柳更加多姿、景观更加旖旎的景致,但为什么西湖数百年来仍能冠艳寰宇?这是因为西湖景观不能简单等同于自然景观。西湖闻名天下,自然景观固然一流,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即西湖文化。
如果你来到某个未开发之处,绿草满地、鲜花遍野、山石嶙峋、湖水碧清,你一定会感叹大自然之美、空气之清新、视野之开阔、景色之迷人。但是,这种美仅是自然景观之美。而西湖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观,确切地说,西湖已经超越了一个自然景观的范畴,是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历史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相对简单,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之妙,当然美丽的自然景观会让人神清气爽、直抒胸臆,于是不同心境的人、不同境界的人,甚至不同信仰的人会自发地产生不同的由此及彼地联想。但相对来说,历史人文景观要相对复杂得多,历史人文景观会有自然风景,甚至还可能有人工建筑,这些事物当然有一定的美感及艺术性,但是,除了这些外在的美,历史人文景观最大的特点是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及象征,并且这些赋予意义是被大家认可并达成共识的。提及西湖,你想到了什么?除了湖光倒影、白沙绿堤,一定还有白居易、苏轼、柳永、张大千,云云。
其次,历史人文景观的持续性要更久,因为自然景观终会随四季转换出现凋零代谢现象,并且由此可能产生的联想或延伸还需要因人而异、因境界不同。但人文美就不同了,自然或人工事物的外在美仅是一个载体,其最大的价值或持久魅力更多的是源于那些被赋予了的独特气质和内涵,可以说,西湖的自然景观是载体,承载了西湖文化的内涵、意义,彰显了其神韵、勾勒出了其意境。西湖的水让我们想到了白居易,岸边垂柳让我们遥忆苏轼,正所谓,水不是水,柳不是柳,是文化、是意韵、是精神、是气质。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文赋中,杨柳已经与西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是西湖岸边的重要景观。在这个意义上,垂柳就不只是一种植物或景观了,它成为了西湖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西湖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杨柳岸晓风残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如果西湖边没有杨柳,少了这个文化符号,西湖的意境能不打折扣吗?改变了西湖文化的构成,那西湖文化还能完整吗?西湖文化的内涵还在吗?
所以,这次西湖园林单位的做法实在不妥,在他们的眼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