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含蓄隽永,完美诠释了宋诗的理趣之美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万般本自然。不会因为你的拼命挽留而驻足半步,也不会因为你的强行阻拦而放慢脚步。人生存于天地间,亦是在自然之中。所需要做的则是顺应这自然而已,不然则是徒自寻烦恼。

唯有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相和谐,真正感受到人与世间万物的关联,参悟存在的意义,以及看透生命的本质。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逍遥于天地之间。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宋.叶采《暮春即事》,这首诗,没有写伤春之情,而是记述了自己与世间万物的融洽,既相互关联,又互不相碍,陶然忘机,情极自然。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宋叶采《暮春即事》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叶采,温州人,字仲圭,一字平岩。叶味道子。尝从蔡渊、陈淳学。理宗淳祐元年进士。授邵武尉。历景献府教授,迁秘书监,尝论郡守贪刻之害。迁枢密检讨,知邵武军,官至翰林侍讲。

感兴趣的诗友可以读下《枕上诗书系列》。

枕上诗书系列全4册套装:读最美的诗,品最深情的词,做更好的自己(京东定制版赠特制明信片)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8购买

著有《宋诗鉴赏新选中国名诗首丛书》等。

宋诗鉴赏新选中国名诗首丛书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6.7购买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开篇入题,柳絮飘坠点明已是暮春季节。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屋檐上的几只麻雀儿不知什么时候飞到屋中,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落在砚台中。

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

这两句对仗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以动衬静,表现书房的宁静。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儒家经典著作。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

书室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

“不知春去几多时”,诗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读这句诗,不由想到,唐.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都是沉浸在书里,不知不觉已经是暮春时节了。

小诗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写出了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

有时候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读懂诗人,叶采的(暮春即事》就是这样一首诗。

叶采,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著《近思录集解》。《近思录》是朱嘉和昌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和概论性著作,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论学语录分类编辑而成。

叶采《近思录集解》通过注释程颢的《定性书》,极大地丰富了定性学说的理论内涵。定性学说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定性学说认为,只有一切以理为主宰,循理而动,才能排除私意邪念的纷扰,达到内心的恬静安宁。要求“以道养心”、“以理养心”,实现涵养功夫的提高。

鸟雀行于书案,杨花落入砚池,诗人读着《周易》,多么自然而和谐的情景。鸟雀不避人,人对鸟雀也毫无机心,物我相忘,此庄子所谓“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的境界。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

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诗词#

诗友们,叶采《暮春即事》赏读完了,您有何感慨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如果喜欢小女子的作品,请帮忙点赞、推荐,留言或转发,谢谢啦!!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921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