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冬至大如年,你的家乡冬至是怎么过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946.html

王大葱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既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这一天,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因为冬至标示着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寓意新生,因此冬至是一个吉日,从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后汉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帝王携百官在冬至之日祭天祀祖迎岁,谓之“冬至郊天”,致天、致地、致神、致人、致鬼。作为帝王祭天祭祀祖,作为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互相庆贺。

《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但冬至为何大如年,又几乎鲜为人知。所谓“大如年”,说的是“冬至”与“大年”一样的重大。因此,冬至节又称之为“小年”。这一天,人们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

冬至的风俗

祭祖

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之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藏冬冰

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冬至吃什么

吃饺子

在北方的节气习俗中,冬至这天必吃饺子,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煮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吃了就不怕冻耳朵啦!

吃馄饨

据了解,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喝羊肉汤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汤圆

古人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也就是团圆、美满的意思,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明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数九画九写九,消寒寄雅致

冬至过后,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国民间有“冬至数九”的习俗,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从“一九”数到“九九”,数完就到来年春暖了。

“画九”即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儿,每天染一瓣梅花,八十一天后,《九九消寒图》正好完成。“写九”所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在记忆的深处,冬至这天,全家总是会围坐在一起,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吃一边聊生活中的大小事。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风雪多么凛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便是温暖的,幸福的!

冬至也是一个温暖和安抚思归的节气。距离春节越来越近,漂泊在外的游子即将踏上归乡的旅途,疫情三年,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三年人们都失去了很多,但也都已经坚持了过来,既然迎来曙光,就要腾出时间和家人相伴。

冬至冬至,愿我们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909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