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藏着一口元宝塘,一起去追寻绿树阴

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小小一口水塘,承载着记忆与乡愁。这些年,金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依然有口塘,在那里守望岁月和深情。为此,“更金东”从“门口塘”出发,看一口口塘、一个个村、一代代人……让我们追寻“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映入池塘”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古诗描绘的美好意境,去感受金东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风景与文化底蕴。

提起岭下镇岭五村,很多人会想到“坡阳古街”“豆腐宴”,估计很少有人了解在这个远近闻名的村庄里,还藏着一口装满乡愁的门口塘——杨埠塘。

一路行车至坡阳老街入口处,迎面便是一座古朴的凉亭,亭外是清澈幽静的水面,这便是陪伴老街走过千年时光的杨埠塘。

“村里人都习惯喊它元宝塘。”“它的形状和金元宝一模一样呢。”正值午后,三三两两的村民闲坐在凉亭里聊天,听闻记者打听杨埠塘,遂七嘴八舌聊起来。受村民邀请,我们走进塘边的宋顺根家,从四楼的窗户往外看,杨埠塘的形状果真酷似元宝。

既然村民们喜欢称呼“元宝塘”,听起来也朗朗上口,为何塘边依然树着杨埠塘的牌子呢?村委会委员汤春仙解开了这一谜底。“这口塘以前就叫杨埠塘,后来考虑村民习惯和宣传效应,改叫‘元宝塘’,但古色古香的标牌做好后,却引发了一些误会。”汤春仙说,“元”字做出的古文字效果,被很多外来游客误认作“无”,“元宝”变“无宝”可不行,此事便作罢了。

那么,杨埠塘这一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先后寻访了四五位村民,大家只说“从古便有的名字”,却不知因何而起。这时,村委会副主任吴亦明回忆起长辈曾说的只言片语。“现在岭下朱,以朱姓为主,但是最早的时候,村上只住了两户人家,一户姓杨,一户姓潘。”吴亦明说,坡阳岭、坡阳古街,实际上都是“潘杨岭”“潘杨古街”,由于方言称呼几乎一致,口口相传下产生了误读。由此可知,“杨埠塘”系“杨潘塘”。

后来,朱熹后裔迁居至岭下,朱姓渐渐成了主流。《松溪朱氏宗谱》记载,金华松溪岭下之始迁祖为千七公,千七公为朱熹第九世孙,任提举司,先居金邑履正坊,后因避元末兵燹迁居松溪祝家湾,葬诗后山村凤凰山,生有六子,第三子思温,迁居岭下横山沿,合葬杨埠塘角。“这处坟墓,就在杨埠塘南边的追远亭边上。”汤春仙说。“追远亭”取自《论语》中“慎终追远”一句,就是朱氏家族追思祖先而建造的。

杨埠塘的规模几经变化。“上世纪50年代,杨埠塘扩建,范围大了一倍,但在后续半个多世纪中,村民建房、村庄修路等陆续影响了杨埠塘面积,池塘规模缩小了一大圈。”汤春仙介绍,这几年池塘边新建了游步道,增补垂柳等绿植花卉。绕塘一周,水明如镜,绿树成荫,杨埠塘成了村中靓丽一景。无论何时,杨埠塘边都不缺热闹,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来这儿散步、聊天。

村民宋兰春生在村上,长在村上。在她记忆中,这口塘承载了很多童年欢乐时光。“塘边曾经还有一棵大樟树,需要四五个人才能环抱住。”宋兰春回忆,大樟树是中空的,树心别有洞天,是童年嬉戏的乐园。

“塘鱼鲜美”也是村民们提起杨埠塘时的一致印象。“我当年没嫁过来的时候,就经常听人夸赞杨埠塘里的鱼。”汤春仙笑道。宋兰春也说:“三十多年前,村里家家户户的年夜饭上必有一道鱼,而这鱼多来自杨埠塘。”她还曾跟着生产队到市区通济桥下卖鱼,杨埠塘鱼的价格,比其他地方的鱼贵至少一倍。究其缘由,就是因为杨埠塘水质清澈,为鱼类生长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文字:戴翠雯图片:楼海航

文章来源:更金东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904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