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飘雪依依图片网络下载,感谢原创作者『长相思◆雨如烟』雨如烟。草如烟。烟柳丝丝别恨牵。罗衣日日宽。思绵绵。恨绵绵。几度春风人未还。向谁珠泪弾。古往今来,烟雨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与寂寞愁苦、豁达超脱等情感相关联,如唐代诗人戴叔伦在《苏溪亭》里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将缠绵不尽的江南烟雨与凄楚动人的杏花凋落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光易逝的寂寞哀愁,以及对于远方友人的热切思念。三月的江南乍暖还寒,杨柳依依,烟雨霏霏,芳草萋萋。记得在五代冯延巳的一首词中写道“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意思为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将抽象的离愁别恨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得淋漓尽致。杨柳在古诗词中暗喻离别的意思。“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三月的江南杨柳依依,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相思与忧怨。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将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烟雨江南有多迷人#作者:闲敲平仄两三首,静读诗书方寸心。宋雨唐风文海沐,高山流水遇知音。一个喜欢喝着咖啡敲诗的女人,很高兴在诗词的海洋里与您相遇。感谢您一直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