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马远踏歌图雅俗之间的双重意境

南宋马远《踏歌图》立轴绢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5厘米横厘米今天为大家介绍南宋四大家、宫廷画家马远(约——年)的代表作《踏歌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先来看构图,我们知道马远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的构图多用边角取景,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因此有“马一角”的说法,此图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但在一些细节上也体现了边角取景的法则。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这幅作品构图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部分危峰挺立、楼阁掩映,城廓隐约可见,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中间以云气连接上、下两种不同的景观。将风景和民俗——这一雅一俗两种意境统一在一画之中。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画面下部分为近景,表现雨后天晴的郊外,画有翠竹、垂柳、溪水、石桥,几位农民庆贺丰收之年,正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此画最为今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马远对几位农民形象的生动刻画。画中的几位农民正在进行的踏歌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他们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有关踏歌,在马远的时代应该是广泛流行,是人们为生活富足、祥和而舞。在《诗经·大序》中有:“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吕氏春秋》中也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画中的四位老农姿态各异,但动作和谐。而两为小孩也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戏剧性。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马远对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成繁与简、柔与刚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他出身于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是一位上富有独创性的画家。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画松瘦硬屈曲,长臂伸出。用笔刚健而有力,笔锋显露。画树简括,枝条劲健,多作拖枝方式。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在技法方面,马远的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从此图山石的细节中,可以体会下马远对大斧劈皴的运用,他用墨凝重、刚健有力。在李唐的山石画法上,有所发展。南宋马远《踏歌图》细部画幅之上有宋宁宗赵扩题王安石诗《秋兴有感》一首: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想必宁宗观看此画后,认为马远此画也代表了他本人对太平盛世的企盼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704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