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四个要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四个要领

贾天仓“互联网+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其海量的内容、便捷的获取方式,都让师生体验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目前,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到智慧校园建设,小到一节微课,无不展示着信息技术的便捷和高效。但是这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积极效益远远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弊大于利。这种反融合发展的思想与现实也造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与发展的迟缓。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坚持适切原则,基于学情选取合适技术助力教学年春季,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它满足了河南省多万名学生网上查阅教材的需求,保障了数字教材的正常使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平台师生注册数新增86.3万人,数字教材下载量达万册,访问量达3亿多人次。作为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还承担了部分网络播出任务。河南省数字教材品种齐全,覆盖全面(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全学段、全版本),共计上线余册,涵盖全省实际使用教材的95%以上。数字教材资源设计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倡自主学习等新课标理念,结合数字化手段优势,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开发学生学习活动所需的资源,通过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虚拟软件等增强型可视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平台上的数字教参板块提供了一站式课堂智能解决方案,其内置的资源 匹配到章、课、知识点。教师依托数字教学系列产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可实现便捷备课、高效授课,提升教学效果,大大拓展教师选择备授课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备课完成后,可一键点击上传文档,云端存储,随用随调。不过,虽然平台上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海量内容,但是在相当多的教师教育教学应用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发挥出它无与伦比的海量资源作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分析学情,没有选择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适切的、便于直接应用的优质资源,因而难以有效形成良性的教育资源生态。面对海量的数字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学情,科学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时机。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遵循的 个原则就是适切原则。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读写的对象就是语言文字。那些以视频感知代替语言文字感知的做法,或者以非语言表达代替语言表达的做法,都会偏离或违背语文课的宗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有文字描述,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去想象,在头脑中建构人物形象。如果教师仅仅用一些影视资料展示其形象,就容易削弱对学生感知语言、想象建构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语言学习中的某些词语,学生很难建构出它们与实物的关系,此时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实物图片,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真正理解词语含义。二、技术运用要适时、适当,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透彻研究学习对象,再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选取合适的信息技术,做到技术运用既不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也能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教师必须清楚,信息技术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是重要的补充;语文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媒介来进行,课堂上必须突出语文特色;只有在课堂教学需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时,才可以适当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度。所谓技术运用的适时、适当,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情、学情等,恰如其分地在语文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要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提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其中原因,就语文教学来说,是高度统一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已经将该讲的语文知识都讲了,学生学得也似乎不错,但结果依旧是阅读与写作能力低下。这时,一些教师可能会说阅读与写作的功夫在阅读与写作之外,于是诉诸“行万里路”,寄希望于“生活化”。但是学生需要上学,需要学习其他学科,不可能真正去“行万里路”,也难以做到“生活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些间接生活体验。假如学生没有关于平原、山脉、沙漠、峰林、麦浪、暮霭、潋滟、波平如镜等词语的具象感,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具象场景,帮助他们建立具象感。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PPT不再仅仅呈现背景等文字,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画面(动态的有时更好)帮助学生解决词语、意象等具象感缺乏的难题。借用互联网上的实物图片,展示实物场景,帮助学生建立词语所指与实物之间的对应联系,便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如展示“燕”和“雁”的实物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两个意象的不同;展示“雀”和“鹊”的实物差异,可以让他们明白“门可罗雀”“鸠占鹊巢”“雀跃”“鸦雀无声”等词语用字的特点;展示“垂柳”尤其是初春的“垂柳”,才会让那些于生活中未见过“垂柳”的学生更好地欣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境之美。有时,教师不借助图片展示实物,则很难让学生明白一些词语的真正内涵。如中国建筑物上的构件、中国古代服装中的衣饰、中医中的中草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等,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难以见到,或者见到也不知用什么词语表达,阅读时遇上它们,若单纯凭借语言去解释,效果会非常不理想。而借助图片展示,效果自会事半功倍。如对于《林黛玉进贾府》《中国建筑的特征》《阿房宫赋》等课文的阅读与学习,学生都会面临这方面的困难,也都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加持,让学生对学习对象有更充分的观察和更深刻的感悟。唯其如此,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助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聚焦教情,让融合成为教学主旋律当前,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程度不同地忽视了新教材的新体例,简单重复讲解注释而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创造;在课堂上展示的多是自我解读成果,少有对学生学习的组织与帮助;在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方面不足,习惯于按照线性原则排列课文内容,而对内容前后的逻辑关系缺乏理解;自身文本解读水平有待提高,忽视课堂生成;教学评一体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有教有学又有评价的课堂较为稀少。基于以上问题,教师要补齐自己的短板,深入分析学情和教情,然后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成功地深度融合,浑然一体。 ,基于单元学习任务,聚焦学生学习难点,展示补充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普通高中必修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是单元的核心任务。基于此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其重难点是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利用信息技术,在单元教学之始,分列展示单元学习目标,让学生准确理解本单元学习的要点、重点,做到心中有方向、有目标。本单元六篇选文对“学习之道”的论述各有特色,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研讨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每篇文章论述“学习之道”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梳理和展示,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前提下进行“求异”的思辨和讨论。这不仅能够增加课堂学习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利用“求同”训练,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识,为大单元教学扫清障碍。这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单靠黑板板书是很难做到的。第二,基于学生学习成果,聚焦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快捷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处理学生作业过程中,传统的展示很难有效引起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pz/29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