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隆湖畔出发,采访团兵分两路,一队参观走访天府新区规划厅和公园城市展示厅,从全局解码;一队搭乘直升机,从全景观览。8月26日下午,“70年瞰四川“——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团深入成都天府新区,瞰这座“新城”绘出的五年画卷。全视域探索“公园城市”繁华与静谧共生长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公园城市首提地。积极落实中央、省委部署,成都深耕“公园城市”理念,不断探索构建“公园城市”理论体系。什么是公园城市?真正的公园城市是什么样子?采访团来到公园城市展示厅一探究竟。全视域沉浸式展厅里,5块屏幕同步开启,以“公园里的一周”为故事线,通过小女孩的视野,展现公园城市中居民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那是一个在城中都可以看到的“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堪比5D效果的包裹式视觉冲击将参观者带入了真正的“公园城市”,引发一片感叹:“太震撼了!”“这个效果太赞了!”“在公园里建城市,这才是城与自然高度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厅本身,也体现了生态特色。据了解,这座川西特色十足的林盘建筑由3万多块木头以“拼积木”的形式拼接而成,5万余平米的外部景观,栽种了6万多株竹子。该展厅于今年4月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全方位、多角度、永久性地展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已建成成果、在建状态及未来的建设规划。“公园城市”提出不到两年时间,其建设发展脉络已经清晰且初有成效。对此,南海网记者刘洋认为,天府新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理念使其设计跟自然很接近,这方面在海南海口也有很多相类似的理念。他还注意到天府新区的规划里提到“产城融合”、“公园城市”等理念,“我刚才在现场也看到了这里美丽宜居的环境,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规划引领”人、城、产“,生态发展和谐相融沿湖而行,采访团来到天府新区规划厅。环湖而建的高楼矗立,翠朗步堤、幽桥垂柳,偶有鸥鹭划过水面……站在观景台远眺,是一幅生态与发展和谐相融的美景。“规划的真好!这就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模样。”采访团记者们纷纷感叹。天府新区规划厅平均每天要接待十几批参观者,解说员们用中英文向全球来宾介绍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兴隆湖的前身,其实是一片滞洪泄洪的低洼湿地,由于地势的限制使得周边的污染物更容易汇入,加之主要水源水质较差,兴隆湖水水质为劣V类。如今的兴隆湖,水清草茂、候鸟栖居,成为集防洪、灌溉、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被誉为天府新区的“生态之肾”。通过沙盘,采访团了解到成都科学城中73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布局:新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园、数字经济和5G产业园、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园、高端商贸经济产业园和未来科技产业园等6大产业社区;形成了以“天府英才计划”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全年新增落户青年6.2万人,累计落户青年达11.3万人,位列成都全市第一。“天府新区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融合’,它把城市和自然生态融合的非常完美。”在西部网编辑韩成岳印象中,传统城市的主城区和生态环境是割裂的,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往往要驱车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传统生态公园体验自然,而天府新区完全不一样,这里景中有城,城中有景,随意走两步就会看到湖水和绿地,这种城市规划符合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直升机空中打卡见证“新城“五年画卷随着螺旋桨快速转动,采访团一行依次登上“川报号”直升机,盘旋升起,从空中俯瞰兴隆湖、鹿溪河生态区、西部国际博览中心等点位,用手中镜头见证这座“新城”绘出的五年画卷。作为无人机飞手,荆楚网摄影记者刘建维却是第一次坐上直升飞机拍摄,“从屏幕里看和实际上天拍摄真的不一样,太震撼了。”“沿着兴隆湖绕飞一周,这里的美景尽收眼底了。”新浪网新闻编辑崔正阳也是第一次乘坐直升机,十多分钟下来有些意犹未尽:“我看到一座很大的单体建筑,飘带式的外观很现代时尚。”崔正阳所说的单体建筑正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博览会展中心——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总建筑面积57万m,其独有的飘带型屋面凸显了“水浣蜀锦”的锦绣意象,展翅腾飞的空间造型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与西博城一样,矗立在兴隆湖区域的新兴产业挑起了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大梁:截至年12月,成都天府新区注册新经济企业约余家,年增长率约2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增长12.1%,增速在成都市继续保持第一。来自武汉的长江网记者徐佳感叹:“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