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无法忘怀的杨柳依依,不敢面对

冯远《诗经画意·采薇》

阅读天地人,书写道理情。读书学习之道,在学而思,疑而问,读而写,知而行。

今天我们尝试用“十面埋伏”古诗阅读法,从十个方面品读《诗经》的《采薇》,体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蕴。

采薇

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了采薇了,薇菜新芽出来了。

说回家说回家,转眼到了年末了。

没有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猃狁啊。

歇不下住不下,都是因为猃狁啊。

采薇了采薇了,薇菜越长越嫩了。

说回家说回家,心里只剩忧愁了。

忧心烈烈烧啊,又饥饿又干渴啊。

防地尚未定啊,没人捎信回家啊。

采薇了采薇了,薇菜越长越老了。

说回家说回家,转眼十月阳春了。

王事尚未了啊,没有闲暇休息啊。

忧心太痛苦啊,我还回不了家啊。

那是什么花呀?那是棠棣新花呀。

那是什么车呀,那是君子战车啊。

战车已驾好了,四匹公马高大啊。

哪里能安居呀,一月要打三次呀。

驾起四匹公马,四匹公马矫健啊。

君子凭借它啊,兵士靠它掩护啊。

四匹公马齐齐,雕弓挂在箭袋里。

哪天能不戒备,玁狁军情很紧急。

当初出征之时,杨柳是那样依依。

如今回来之时,大雪是如此霏霏。

行路如此缓慢,又是干渴又是饥。

我心如此伤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十面埋伏”读《采薇》

一读诗题

二读诗人

三读诗体

四读诗韵

五读辞章

六读诗眼

七读意象

八读意境

九读诗旨

十读诗评

一、诗题:诗的标题

诗题“采薇”,以诗歌首句“采薇采薇”之部分而非全句为题。这也是《诗经》许多诗篇的标题命名模式。

薇,野菜名,野豌豆。

采薇,即采摘野豌豆,以此为食。

“采薇”的典故,讲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即反对暴力和战争。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唱的这首歌,后世称为《采薇歌》。

“采薇”,宣扬的是一种反暴力,不与暴力合作,退隐全贞的精神。

放在这首诗里,“采薇”有没有讽刺之意呢?应该是有的。

旷日持久的战争,让人民卷入战火中不可脱离,有家有室者无家无室,本身就是政治的低能。

二、诗人:诗的作者

“有室有家,为国征战。”

“可使归聘,君子之车,猃狁之故……”

由此推想,诗的作者,可能就是诗中的君子,军中的将军,大概是卿大夫之类。

三、诗体:诗的体裁

诗体,是诗歌的体式和类别。

本诗归属于小雅,从作者的身份及诗歌的内容看,应该是贵族诗。

从本诗句式看,是四言诗。

从本诗内容看,是军旅诗,是边塞诗的先声。

四、诗韵:诗的声韵

诗韵,是由诗歌的押韵、平仄、节奏、旋律构成的。

押韵方面,本诗的韵脚变化极多。六章之内,不断变化。

由于“反复”修辞的运用,诗歌音韵反复咏叹。

采薇采薇,曰归曰归……

叠音词的大量运用,也增加了音乐感。

烈烈,业业,骙骙,翼翼,依依,霏霏……

这些叠音词押韵相同或相近,是另一种音韵上的粘连。

四言诗句中的节奏,或2—2,或2—1—1,或1—1—2,在一致或类似中充满变化。

五、辞章:诗的辞章

诗歌的辞章,包括诗歌的语言如炼字用词、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章法变化等等。

《采薇》在赋比兴方面的运用:

兴:从采薇起笔,由采薇而征战。

比:薇菜由新到老,征人由饥渴到伤悲。

赋:从出征到归来,一段艰苦卓绝的军旅战火生活的如实写照。

结构上,几条线索:薇菜的生长史;将士的征战史。

结尾由往到来,加以总结。

六、诗眼:诗的眼睛

诗眼,就是诗歌中画龙点睛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子。

第六章是全诗关键章节,画龙点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全诗灵魂所在。

它的存在,是许多文学读本乃至小学课本选编本诗的根本原因,也是历代诗家对其赞不绝口之所在。

七、意象:诗的意象

意象,有意之象。在诗歌里,就是有特殊意味的物象或形象。

“采薇”,其意象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杨柳依依”,依依不舍,草木有情的意象。

“雨雪霏霏”,寒冷寂寞,不敢面对的意象。

八、意境:诗的意境

意境,有意之境。诗歌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或氛围。

本诗的意境,雄壮中有惆怅,欢乐中有悲伤,是英武而多情的英雄的复杂心理。

九、诗旨:诗的主旨

诗歌的主旨,即诗歌的主题。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是反战?还是反对以暴制暴?还是如实记录战争中将士的勇武和痛苦?

十、诗评:诗的评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

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辞,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其前五章不过追述出戍之故。……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故以戍役者自作为近是。……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战争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所能概括。

人常说是非自有公论。但谁的评论是公正的呢?

李唐《采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906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