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高而能下ldquo贱r

高而能下“贱”而豁达

去年,在教学《手指》一课时,倍受丰子恺先生独特风趣的语言所感染,对平时不太爱读散文的我来说,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读读丰老的散文。总以为丰老是位饮誉海内外的漫画家,没想到读完《丰子恺散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年第四版)才略知一二:丰子恺,年去日本留学,主要学习音乐和西画。回国后以音乐和美术教育为主。年开始发表自己的漫画作品,年个人 部漫画集《子恺漫画》出版发行。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同年在上海创立立达中学。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等知名人士。年开明书店聘其为编辑。年开始他的随笔创作,直到逝世前35天才搁笔。共创作20本随笔集。随笔写作如同绘画一样,是他毕生的事业。

初读这本散文集,总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他的散文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用当下的话叫非常“接地气”。字句平常,力求简单明白,又不失风趣明亮的味道。小中见大,弦外有音,不能不说是丰子恺随笔的一大特点。丰老的随笔往往从小处着手,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取材,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一只司空见惯的小动物,自己的居所,一次简单的外出,都能引发他的灵感,而且琐碎之事一旦到了他的笔端,总有一种特别的风韵。“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如是赞其散文。

选集里的这篇《杨柳》我特别喜欢。

原因之一,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说起杨柳,是再常见不过的一种植物,河畔,校园,公园,道路两旁,随处都可以寻觅到它们绰绰婆娑的姿采。你只需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中便浮现出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以说杨柳好像是一棵从古诗中生长出的一种树,上上下下都浸润着诗词歌赋。丰子恺爱柳是出于偶然,他只不过看见人家在种柳,就讨了一株来种,顺手就常常把它作为画材,因此看他画的人说他爱柳,他自己也觉得与柳有缘了。所以,杨柳也便成了丰子恺漫画中重要的元素。当然,丰老与柳树的结缘还与他的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有关。

《杨柳》一文中是这样描写杨柳的美:杨柳的美体现在其自然下垂,花草树木蓬勃向上,一枝红杏能“出墙”,一棵古木能“参天”。但在丰老眼里它们都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只有杨柳长得快,长得高,而且越是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它高而能下,它高而不忘本……丰老由杨柳下垂的姿态想到了不忘记根本的精神。由树及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幸福的年代里,“垂柳”随处可见:他们守初心,不忘本,饮水思源,知恩报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之父李振声;两弹元勋孙家栋;布鞋国士李小文;抗疫英雄钟南山……他们有风骨,有气节,他们长得“很高”,却垂到尘埃。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的滋养,他们的眼睛是向下的,眼下有根,有土地。他们才是真正的“垂柳”!

原因之二,丰老说杨柳“贱”。“贱”在只需一根短短的枝条随意插在地上,它就会活起来,慢慢地长成一棵参天杨柳。只要有阳光、有泥土和水,便会生存,而且长得蓬蓬勃勃。它的“贱”是它对生活的要求,对生活环境的别无所求,只需将一根枝条插入土中,它就开始繁衍生息。难怪人们常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想这里的“贱”是对生命力的赞赏,是对它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肯定。而这不正是当今的我们所欠缺的吗?

在这繁华的世界上,多少人在追逐自己在意的东西,或名、或利、或别人的肯定、或心中的安宁……我们削尖了脑袋高人一等,或是生活,或是工作,或是家庭,有时我们甚至不明白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只是不想落于人后罢了。但是,欲壑难填,我们在实现了自己的短期目标之后又会不满足现状,于是,抱怨父母没有赐予自己一副好皮囊;抱怨生活环境的糟糕;抱怨社会些许不公平;甚至抱怨命运的不济,抱怨到 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

当我们在一味地抱怨的时候,是否想再回头看看路旁那一株株默默的柳树。即便是别人给它贴上了“贱”这样一个为人不齿的标签,它也从未抱怨,因为从未对生活要求太多,所以它们可以极尽所能的在自动所能及的范围内彰显自己的袅娜,尽显自己的娉婷,称为别人生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装点了自己的生活,又为自己正了名:非“贱”而豁达。

高而能下,“贱”而豁达。丰老笔下的柳树,我喜欢。

车福俊,梅山路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三十年来,先后在市、区做示范课十多次;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五项,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两项;有二十余篇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在 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参编书目五部;为市、区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三十余场。先后被评为“市教坛新星”“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市 中队辅导员”“市支教先进个人”“皖西名师”“省教坛新星”“省特级教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75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