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数字赋能共护运河碧水杭州启动大

天目新闻记者姚群通讯员翁娴

共护一湾水,更要全流域下好“一盘棋”。9月24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组织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冲刺收官战暨大运河流域共治启动仪式。上城区、拱墅区、余杭区、临平区四地治水办负责人齐聚闸弄口街道,共同启动大运河流域共治。

杭州市上城区治水办供图

智慧治水,赋能治水新动力

近年来,上城区积极扩展数字赋能、智慧治水新举措,重点探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智治项目。突出“水平衡”概念,以红树林小区为试点,通过“管网检测+数字系统平台运维”的方式,全面监管雨水、污水系统运转,以智能设备助力智慧城市,走好从“治水”到“智水”之路。据悉,目前上城区是全市率先全面将该项目应用于运河沿岸治理的城区。

主要是建立3个平衡系数模型:一是雨水平衡系数模型,通过雨量收集器以及区域单位降雨量等信息,来确定红树林花园小区的总雨量,与1个总雨水井的排水量进行数据对照,形成数据库。二是污水平衡系数模型,收集小区一天总供水量与两个污水总井的排水量,形成数据库,如果参照系数比0.8以上,说明该小区污水平衡,再通过电导率等指标水质变化,形成数据库。据上述两项数据库,可科学建立平衡系数模型,为小区雨污水管整体运行情况提供参考。三是水质平衡系数模型,通过在运河末端排水口安装电导率等水质检测感知设备,实时分析排口水质情况,形成数据库;并通过曲线及水质波动率来表征区域范围的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情况,做到数据溯源,提高管理效率。

红树林小区智慧管网系统平台。杭州市上城区治水办供图

流域共治,合力破解新难题

运河泱泱,河水潺潺。在运河畔的会安阁巷文化中心,上城区、拱墅区、余杭区、临平区治水办签署《京杭运河流域共治协议书》,上城区闸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彭埠街道签订《京杭运河(上城段)流域共治责任书》,标志着京杭运河流域治理机制联动、资源共享拉开新帷幕,上下游、左右岸合力破解共治难题。

近年来,上城区积极探索流域共治新机制,结合河道特色,进一步细化明确共治目标、共治内容和共治要求,形成“外部大流域协作治理+内部小流域统筹治理”的综合治理新模式。在这一新模式下,上城区水环境稳步提升,京杭运河、上塘河、和睦港、备塘河河道水质均值同比去年均有所提升,全区63条河道水质Ⅳ类水占比达到80%以上。

杭州市上城区治水办供图

全民护水,治水体验新基地

“天波随处在,映影千万家。”闸弄口运河段,两岸垂柳依依、高楼耸立。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会安阁,如今已成为运河边的文化新地标。活动现场,一场运河文化小品演出,一段精彩纷呈的评书故事,形象展现了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同时,如今的会安阁还被赋予了“治水体验基地”的新角色。今后,会安阁将通过体验馆的形式,向治水人、居民分享经验,成为治水科普教育的新平台。

系统治理大运河,还要发动民间护水力量,擦亮“共治共享”的底色。活动现场,闸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彭埠街道运河护河队分别被授旗,京惠诗社、闸弄口书画社、兰苑手工社团相继展示巡河护河相关作品。护河队沿京杭运河进行巡河,志愿者们沿河查找问题并上报,在巡河护河中展现系统治理大运河的民间力量。

系统共治与数字赋能,正在成为共护运河碧水的“左膀右臂”。随着大运河流域共治的启动,京杭运河的治理不再囿于一地、一岸,而是在系统共治中协同推进,依靠数字赋能焕发新机。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net/afhhy/100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