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旧俗,给父母送葬之日,子女、媳妇都要身穿孝服,手柱哭丧棒呼天叫地,嚎啕大哭。这种哭丧棒通常用柳枝做成。这为什么呢?
相传,唐懿宗咸通十五年,黄巢揭竿而起,带领四方饥民,啸聚山林,占山为寨,声势日益壮大。唐王朝的公卿大夫,看到黄巢的兵多将广,攻势锐不可挡,一齐龟缩在长安城内躲避。就连懿宗皇帝也袖起双手,坐等末日来临。
有天,黄巢登上周至县境的秦岭山巅,东望长安看到四处兵车滚滚、战马啸啸,向帝都蜂拥而去,知道朝廷在加紧设防。他环顾左右,将手掌一翻说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干脆,给他个措手不及!”说罢他号令义军平明造饭,分四路向长安分进合击。
当时,义军的大营扎在秦岭北麓周至县境内一个叫黄氏沟的寺庙内。寺内长老是柳明和尚,他的徒弟去泉中桃水,从黄巢身边经过。部将听说“分进合击”四字,立即单腿跪地、双手抱拳问道:“启禀大王,我军会合一处,若无记号,引起自相残杀,怎么了得?”黄巢以手加额想了一会儿,告诉部将,每人头上用柳条编一套圈戴上,作为标记,以分清敌我。接着,他手朝山门前一株柳树一指:“就这么吧,明早斩柳拔寨!”徒弟听了黄巢“斩柳拔寨”的话,误以为要用他师父柳明的头作为福物祭旗,寅夜时分赶忙告知师父。柳明听说,顿时浑身筛糠,慌做一团,但却无法躲开这杀身之祸。话说山门前这株垂柳,约有五百年了。高约五丈粗可合围。虽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但树干中空。柳明和尚想逃一条活命,三思无计,只有藏在柳树洞中躲避。
次日黎明,催军号吹罢,义军战士将山门前这株垂柳团团围住,七手八脚齐腰砍倒,斩断柳枝,制作套圈,可怜柳明和尚也被砍得血肉模糊,凄然死去。
义军整队出发之前,黄巢带领部将向长老辞行,却四处找寻不见方丈,追问他的徒弟,徒弟悔恨不及,只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实告。黄巢听罢,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说:“杀一人如杀我父!”回顾左右,将尸首收敛,以父礼葬之。并且号令义军将大拇指粗的柳条裁成四尺长的木棒,以手拄之,为柳明和尚哭丧送葬。安葬一毕,黄巢叫义军将哭丧棒插在坟堡,然后,亲统义师,向长安进发。
黄巢这一义举流传出去,人们奔走相告,同声称赞他的盛德。插在柳明和尚坟堡的柳条慢慢生根发芽,三年过后,竟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这座古刹也改称柳林寺了。
从此,百姓在父母过世之后,也手挂柳木哭丧棒,送灵插木。哭丧棒就就由此而来。
#在长安#